一、台风命名体系:从混乱到秩序,再到文化表达
早期混乱: 最初,台风通常由受其影响的地区随意命名,或者用经纬度编号,混乱且不易记忆。
西方女性名时代: 二战后,美国军方开始用女性名命名台风,这种模式在西北太平洋也使用了一段时间。这带有明显的时代和地域(西方中心)烙印。
亚太区域合作:命名表的诞生: 认识到原有命名体系的局限性,世界气象组织(WMO)下属的台风委员会(成员包括中国、日本、韩国、朝鲜、越南、菲律宾、泰国、老挝、柬埔寨、马来西亚、新加坡、美国以及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)在2000年达成共识,建立了一套新的
命名表。
- 核心原则: 由14个成员国/地区各提供10个名字,组成一个包含140个名字的循环使用表。
- 核心要求: 名字需简短、易发音、无不良含义、非商业品牌名。
- 关键特色: 名字需反映命名国/地区的文化、历史、地理、神话、动植物等特色。这赋予了台风名称深厚的地域文化基因。
二、“桑达”与“苏拉”:名称背后的文化密码
“桑达”(Songda):
- 来源国: 越南
- 含义: “桑达”在越南语中是 “河流” 的意思。具体指越南西北部的一条重要河流——黑水河(Sông Đà) 的简称。黑水河是红河的主要支流之一,流经越南重要的农业和少数民族聚居区。
- 文化与地域关联:
- 地理象征: 直接体现了越南的地理特征。河流是生命的源泉,是越南农业文明和聚落发展的重要依托。用一条重要的河流命名台风,反映了越南人民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依赖。
- 文化认同: 河流在越南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,是许多传说、诗歌和艺术作品的灵感来源。选择“桑达”这个名字,寄托了越南人民对家乡风物的情感。
- 力量隐喻: 河流本身具有奔涌、强大的力量,与台风的威力存在某种隐喻上的联系。
“苏拉”(Saola):
- 来源国: 越南
- 含义: “苏拉”指的是 武广牛,也被称为亚洲麒麟。这是一种极其珍稀、神秘的大型哺乳动物,1992年才在越南和老挝边境的安南山脉中被科学界首次发现。它是越南生物多样性的象征,也是全球自然保护的旗舰物种之一。
- 文化与地域关联:
- 生物多样性象征: 直接体现了越南(以及老挝)独特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,特别是其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性。武广牛的发现是20世纪动物学上的重大事件。
- 珍稀与神秘感: 武广牛行踪极其隐秘,数量稀少,被称为“幽灵牛”。这种珍稀性和神秘感,与台风形成和移动路径中难以预测的特性,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呼应。
- 国家骄傲与保护意识: 武广牛是越南的国家象征之一,代表着其独特的自然遗产。用其命名台风,也蕴含着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本土物种保护的意识。
- 地域独特性: 武广牛是越南(和老挝)特有的物种,这个名字强烈地标注了其来源国的地域特色。
三、超越灾害:名称中的文化传播与认同
台风名称的命名机制,使得每一次台风的出现,都成为一次小型的亚太文化巡礼:
文化使者: 当“桑达”、“苏拉”这样的名字随着气象预报传遍全球,它们也在无形中传播了越南的地理知识(重要的河流)和生物知识(珍稀的物种),成为越南文化软实力的一个微小载体。
区域认同感: 这套由亚太地区共同制定的命名表,体现了该区域在应对共同自然灾害上的合作精神。看到自己国家提供的名字被使用,会增强成员国民众的参与感和区域认同感。
记忆锚点: 相比于冷冰冰的编号(如202308号台风),具有文化内涵的名字更容易被公众记住和讨论。人们会好奇“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?”、“是哪个国家起的?”,从而引发对名称背后文化的兴趣。
人文关怀的体现: 在冰冷的灾害预警中,融入带有各国文化温度的名字,本身也体现了一种对灾害的人文关怀视角,提醒人们灾害之外,还有丰富的文化和生活。
四、名称的“退役”与文化记忆的延续
当一个台风造成了特别重大的灾害和人员伤亡,出于对受灾者的尊重和纪念,台风委员会会决定将这个名称永久退役(如中国的“龙王”、“海燕”,泰国的“榴莲”等),并用新的名字替代。这赋予了名称更深一层的历史和文化记忆维度:它不仅代表了一场风暴,也铭刻了一段特定区域人民共同经历的伤痛与坚韧。
结论:
“桑达”和“苏拉”这两个名字,清晰地告诉我们:台风/暴雨的名称绝非简单的气象代号。它们是亚太地区文化多样性的微型展示窗,是地理特征、生物资源、神话传说、历史记忆的浓缩符号。
- “桑达” 承载着越南人民对滋养其文明的重要河流的认知与情感。
- “苏拉” 则闪耀着越南引以为傲的生物多样性瑰宝——武广牛的神秘光芒。
每一次台风被赋予这样的名字,都意味着一次自然力量与人类文化的短暂相遇。这些名字在提醒我们灾害无情的同时,也让我们瞥见亚太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图景,成为连接不同地域、增进彼此了解的一道独特桥梁。它们让气象预报的播报,不仅关乎风雨,也关乎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故事与情感。